生技產業週報

生技產業週報 #0

前言

自疫情以來,生技與醫藥相關產業已成為了台美股近年來討論度最高的產業之一,不管是之前介紹過的醫美產業,或是近期所介紹的瘦瘦針公司 Novo Nordisk,以及網搜熱門度最高,新一代減肥神藥的美國製藥巨頭 Eli Lilly,在過去 2~3 年間股價都有著(或曾有過)亮眼的表現。

因此,生技產業週報將持續追蹤相關生技與醫材公司,嘗試以客觀角度甫以淺顯易懂的說明,在本站與讀者分享產業發展的趨勢與脈絡。

 

產業概況

台灣

台灣生物產業協會理事長吳忠勳:『台灣歷年來在醫療與健保體系國際評比與國人滿意程度上,都名列前茅,生技產業是其中重要的支持力量,未來結合 ICT,將成為發展智慧醫療與精準醫療的重要利基;茁壯中的台灣生技產業將有機會打造成為另一座護國神山。

整體來看,經由政府政策法規導引,包含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產學研醫各界協力推動,生技產業正逐漸茁壯,去年底(2022)總市值已經飆上 1.47 兆元,較十年前大幅成長逾 5 倍,整體獲利約 250 億元創新高,年成長約 27%,而有 29 家公司大賺逾半個股本,EPS 超過 10 元更多達十家。』

由下圖來看近年來台灣生技醫療相關產業的營收已步入增長的軌道中,雖過去兩年基期較高,導致產業營收年增率趨緩,但整體市場仍據經濟部與協會研究分析,未來仍有高速增長之潛力。

美國

目前美國仍然是全球生技業的最大參與者(整體產值占全世界 42.7%),除了美中科技貿易戰外,大國間的國力戰爭也延燒到生技醫療產業。據報導,在去年 9 月,美國總統拜簽署一項新的行政命令,啟動一項「國家生物技術和生物製造計畫」,降低美國對國外的依賴,期望美國能夠把所有發明創造轉化為產品的能力,並確保有終結癌症的技術能在美國製造,整體金額約20億美元,金額雖然不大,但法案內容仍有強烈的宣示意味。

除此之外,美國政府也將 FDA 預算從 2022 年的 62.5 億美元增加到 23 年的 83.9 億美元,增幅達 34%,重點在於推廣流行病預防計畫、食品與醫療產品安全(加速新藥審核),也將致力於建設現代化的公衛設施,其中數位化的建置更是一大重點,不管是AI優化、機器學習、大數據等分析,都將成未來政府與生技醫藥公司發展的一項大利器。

由下圖來看,可以發現具代表性的 S&P500 美國醫療保健相關類股仍處於正成長的趨勢當中,從每股盈餘的表現,以前大家認為賣夢居多的產業,至今也能實際將技術轉化成產品,賣到市場上獲利了。

 

2023-2024 產業政策與趨勢

1. 政府引資

據報導,臺灣證券交易所為了衝刺生技股 IPO,10 月份推出「強化生技產業發展策略」,預期目標為整體產業市值達 5,000 億元,三年內市值倍增至2%目標,未來則期許生技醫療產業市值能進一步擴增至 5%。

 

2. 再生醫療雙法

據報導,自 2018 年《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特管法)上路後,已有許多醫院陸續提出「自體細胞治療」技術申請案,並以陸續核准實施,但特管法是「辦法」不是「法律」有其局限性,僅有醫院能夠申請製作細胞治療技術,且成本較高、產值較低,醫療效能有限且產業量能不足;若再生醫療三法能上路,產值、效能也隨之擴張,據統計,整體產業市值可望達千億以上。

 

除了台灣,再生醫療也是全球趨勢,全球各地都在快速成長,2019 年全球已有有 917 間再生醫療公司,最大的是北美洲的 510 家、歐洲&以色列有 234 家,亞洲也有 153 家,分別投入基因治療、細胞治療、組織工程治療領域。

已卸任的美國 FDA 局長 Scott Gottlieb 在 2019 年時曾宣布,到2025年前美國每年通過 10~20 項基因治療產品。而日本經濟產業省,則預估全球再生醫學市值至2050年將達到3,800億美元。

 

3. AI 助攻生技醫療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表示:「生成式 AI 是發現新藥物和治療方法的革命性工具」,不僅推出「BioNeMo」,應用於藥物發現的生成式人工智能雲服務,也投資 5000 萬美元(約新台幣 15 億)於美國一家生物技術開發公司 Recursion,以用於藥物開發的 AI 模型訓練。

因此我們可以瞭解到 AI 技術的發展,絕對也是未來生技產業重要工具之一,根據工研院研究,人工智慧在智慧健康、醫療、照護的應用,整體產業價值鏈大致可區分如下圖。

 

 

小結

本文帶領大家初步了解生技醫療產業的發展趨勢,也讓大家了解此產業雖不確定性較高,但已有許多潛力公司具有變現能力,未來將有更多等待打磨的鑽石值得我們去研究與追蹤。

剛開始會先以雙週報的方式進行,未來會視情況調整,內容將包含製藥(新藥)開發、醫療器械、數位與智慧醫療(AI)三項領域,敬請期待。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