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上漲的原理》作者Frederick Kobrick是威靈頓管理公司(Wellington Management Company)研究員出身,後來任職道富研究管理公司(State Street Research & Management)擔任基金經理人,其基金在美國前五大表現最優基金的榜單上停留時間長達十五年。
作者認為投資人要聚焦在BASM四個重要因素上,而這也是書中不斷反覆提到的重點。那什麼是BASM呢?
- B指的是 Business Model,也就是經營模式
經營模式就像戰爭、下棋和其他活動一樣,所有重要的方法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著,雖然銷售的產品或服務不同,但經營模式可能都差不多。最有效的經營模式皆具備明確、易懂和容易執行等特色。學習分辨將來會一再重複的事情,將讓你超越其他投資人。
時間及耐性和非凡成就及巨額財富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凡是有著非凡成就的公司都是靠著重複再現來累積成果,他們不是只有一年、兩年的成長或一次產品週期,而是一再重複。如果投資人發現具備這種特質或潛力的公司,那麼幾乎可以確定這就是應該投資的公司。
舉個例子。大家每天都會使用的Google和Facebook,本質上都是廣告公司,兩者絕大部分的營收都來自廣告收入,這樣的經營模式就符合作者所說,簡單易懂、能夠一再重複。
- A指的是Assumptions,假設
什麼是作者所說的假設? 書中有一個關於微軟的例子。
比爾蓋茲剛開始進入電腦產業時,推動所有構想的重要假設為: 客戶對於標準化有非常迫切的需求,如果一家公司的產品能符合客戶的需求,而且在新技術市場上具有競爭力的話,客戶會固定使用這家公司的產品。第二個假設是,標準是由早期進入市場的公司制定的,因此必須在初期階段建立主導地位。第三個假設是,技術必須一開始就是最好的才能獲得客戶信賴。第四個假設是,任何公司的產品想要每年維持最好的技術是極為困難的事情,但只要公司因為建立標準而主導產業,對客戶來說就能產生黏性和轉換成本,之後的每項新產品只要具備競爭力即可,不需要擁有絕對一流的技術。
在這些假設下,盡早攻佔最多市場是蓋茲的最優先考量,利潤反倒是其次。後來的確也如蓋茲所預想的,微軟取得行業主導地位後就成了壟斷PC界的霸主。
投資人應留意管理層對公司未來發展的假設,如果方向錯誤,再怎麼努力也無法到達目的地。
- S指的是Strategy,策略
什麼樣的策略能夠驗證公司的假設、達到設定的目標? 以上面微軟的例子來說,要盡可能提高市占率,實際上執行的策略是否可行?
在很多行業中,尤其是網路公司,常常會形成老大吃肉、老二喝湯、老三啃骨頭的寡佔市場。近年來中國的互聯網公司初期往往也是以拚市佔為主要目標,只要用戶夠多產生網路效應後其他弱小的競爭者自然會慢慢被淘汰。然而撒大錢、吸引新用戶的策略是否可轉化為未來的利潤,公司是否又有足夠的資本來支撐這樣的策略,都是投資人要留意的地方。
傑出的公司或許發展到一定階段後成長會趨緩,但卻能不斷調整策略追求最大商機。
作者為網路公司擬定了幾個簡單的評量指標,稱為五M指標。
- 規模 (Mass):足夠的規模、存在感及確保足夠的競爭力。一段時間之後證明自己有能力以不錯的速度及合理的成本吸引新客戶。
- 模式 (Model):以優越的經營模式明確指出成長和獲利的方法。
- 動能 (Momentum):維持或促進高成長率。
- 市占率 (Market Share):搶占同業市場。換句話,就是成長速度比競爭對手快,但絕非以短視手段達到成長目標。
- 管理 (Management):傑出的管理。
- M指的是Management,管理
經營模式不能單獨存在,它需要傑出的經營團隊善加管理。挑選必勝的經營團隊就等於是在挑選必勝股。
傑出的經營團隊不但直接展現他們具備為公司開創光明願景的能力,更以明確率直的態度,提出能帶動凝聚力的合理策略來實現這些願景。策略必須以公司可支配的人力、資金和技術等資源為基礎,不能天馬行空、遙不可及。
擁有超強執行力的管理人知道如何在不同的行業發揮自己的能力,並且擁有應付挑戰和解決眼前問題的獨特能力,在重要性上遠勝過公司的任何特殊產品。
投資的七大步驟
1. 知識
知識是恐懼的解毒劑。知識是七個步驟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應該隨時準備派上用場,搭配買賣法則一起出擊。
2. 耐性
經驗豐富和成功的投資人都知道,股市的起伏不定和金融報紙的頭條新聞往往讓投資人失去耐性,迫使他們去做預測進出場時機,試圖判斷股市的短期趨勢這麼愚蠢的事情。巴菲特也告訴我們,要耐心等待一記好球。
3. 法則
投資人需要紀律,但也不可以一成不變地套用紀律。
4. 情緒
投資人必須戰勝情緒,在感到害怕時繼續抱著希望,覺得一片大好時仍不要忘記恐懼。記住巴菲特所說的,別人貪婪時我恐懼,別人恐懼時我貪婪。
5. 投資期
用知識和法則取代原始的情緒和錯誤的「預測時間」論調,確保致勝的不二法門。
6. 進出場時機
見以下買賣法則。
7. 基準指標
觀察公司的盈餘和營收趨勢線,並以此作為基準。公司加速成長且獲利表現超過趨勢線固然很好,如果落在趨勢線以下也未必表示發生問題,但可以作為一個警訊,提醒投資人查明原因。
買賣法則
只有當三個買進法則同時具備時才可買進股票,這三個法則分別是
- 令人信服的市值
- 高獲利成長
- 經營團隊執行力強
但如果有以下其中一個狀況發生就該賣出
- 到達目標價格
- 經營團隊或策略改變
- 缺乏執行力
量化與質化因素
作者認為傑出公司、優秀的經營團隊和卓越的營運計畫結合在一起,便能創造真正賺大錢的投資機會。但擁有這些特質的公司往往股價會被高估或是看起來好像被高估,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因為他們以卓越經營模式所展現的力量經常創造高於預估的獲利數字。
像是PE、PS、PB、PEG等量化數字過於簡化,無法取代質化分析和判斷。一個很著名的例子就是Amazon。這家市值近兆美元的公司現在已經沒有什麼人會懷疑它的強大,但Amazon從1996年一路發展至今,大部分時間都是處於虧錢或是極高估值的狀態,僅僅用簡單的量化公式去看絕對會錯過它。
許多投資人不知道該如何分辨經營模式的好壞,更不懂分辨公司的潛力。只依據每季表現進行推斷的投資人往往看不見未來的大方向,以致失去許多賺大錢的機會。
有些投資機構會用複雜的模型來分析數據或者預測未來盈餘,並花許多時間撰寫報告或向委員會做簡報,而忽略了管理團隊和經營模式的重要性。人才是營運的主導者和數字的創造者,是人讓數字成長。作者認為投資人應該多花些時間學習了解經營模式和管理團隊,這才是公司賺錢的根本。
小結
《股票上漲的原理》最大的特點是有非常大量的公司案例,雖然案例的年代稍微久遠了些,但讀者還是能從中學到許多知識和經驗。另一方面,這本書不怎麼出名其實很容易想見,很大一部分原因應是內容的架構太過雜亂無章,很難抓到作者的主要脈絡。同樣的內容如果能以更好的架構來呈現,對讀者來說會更容易掌握。
讀者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連同《100 Baggers》尋找百倍股 和《彼得林區選股戰略》一起看,這三本書闡述的投資思維較接近,能夠互相補充不足之處。
延伸閱讀:
彼得林區選股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