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理財

想長期獲得出色的投資績效?你必須擁有的優勢和正確認知

想要長期獲得出色的投資績效,勢必要擁有某種優勢。在金融市場中常見的幾種優勢有:


1. 資訊優勢

知道別人不知道的消息,利用資訊不對稱來獲利。


這是散戶最喜歡追求的一種”優勢”,但通常也是最不可靠的一種。如果你是個小散戶,當消息傳到你耳邊時已經過了不知道幾手,即使這資訊是正確的,這時候通常已沒什麼價值,更不用說它很可能是錯誤的。試想,如果知道某種能讓我必賺的內幕消息,我為什麼要傳出去給大家知道呢?當然是因為我先買好了,要找人來抬轎。


事實上很多投資機構主要也是在追求資訊優勢,最近樂金文化即將出版的新書《黑色優勢》講的就是避險基金經理人 Steven A. Cohen 如何利用非法資訊獲取龐大利潤。對接觸不到內部消息的普通散戶而言,想跟資源豐富的大基金拼消息面顯然是不智的行為,長期要一直靠資訊優勢獲利的機會微乎其微。

2. 知識或分析能力優勢

知識比別人多,分析能力比別人強,能找到市場忽略的投資機會。


認真的研究員和擁有專業背景的投資者傾向追求這種優勢。如果本身能力真的很強,這種優勢相較資訊優勢會可靠得多,畢竟市場上多數散戶根本不關心公司的基本面,只會跟著消息追高殺低。


但,受過良好訓練、專業知識和分析能力強的人其實也不少,那要怎麼贏過別人?有些研究員或投資人的對策是極力鑽研,把公司從頭到尾都想辦法研究透徹。這麼做當然有好處,但缺點是容易產生心理偏誤,而且也容易見樹不見林,看不到全局(big picture)。


舉例來說,iPhone 剛出來時各種酷炫功能大勝其他廠商,有些人可能會去鑽研 iPhone 的某個硬體規格或功能是如何勝過競爭對手,殊不知 Apple 的成功靠的是當時 Steve Jobs 的個人魅力、品牌、以及建構強大的生態系等。這麼多年過去了,可以看看現在市場上有多少硬體功能勝過 iPhone 的 Android 手機,但說到手機之王還是非 Apple 莫屬。


現在的 Tesla 也是。有些投資人花大量時間去鑽研各電動車廠的電池技術、自動駕駛技術等等,個人認為也是搞錯了方向,非該領域專業人士想搞懂前沿技術簡直是天方夜譚,如果你真有辦法成為專家那你應該是各車廠爭相高薪聘請的對象,不用靠投資股票賺錢了。並不是說技術不重要,但選對分析方向、掌握最重要的關鍵對投資才有幫助。

3. 心理優勢

蘇東坡他爹蘇洵說:「為將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


想獲利必須買低賣高,市場有些風吹草動馬上被嚇得驚慌失措,這樣當然賺不到錢。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過去每一次的大跌回過頭看都像很好的買入機會,未來每一次的大跌感覺都像世界末日。


我認為心理優勢天生的成分比較大一點,有些人天生不愛隨波逐流,能夠逆市而行。但心理優勢也可以靠多讀心理和歷史來建立,知道什麼情況下容易產生什麼心理偏誤以及過去發生過的崩盤事件,下次遇到就比較可能保持鎮定。

4. 時間優勢(time horizon advantage)

眼光放得比別人更長。


著名的投資公司 Baillie Gifford 名言:「真正的投資人以十年為單位思考,不是一季。」(Actual investors think in decades. Not quarters. )


巴菲特也說過,如果你不打算持有一檔股票十年,那就不要買。當然不一定真的要持有十年,巴菲特也不是每檔股票都持有那麼久,如果看錯或公司體質惡化,該賣還是要賣,比如今年巴菲特就迅速認錯砍掉航空股。Baillie Gifford 和巴菲特說的重點是,買進一檔股票應該關注的是公司長期發展,而不是短期的股價或業績波動。如果把眼光和投資時間放遠,也能更容易克服心理偏誤。


時間優勢我認為相較之下是一般投資人最容易擁有的優勢,而且比投資機構更容易擁有。正如投資大師 Seth Klarman 在他的經典之作《安全邊際》中所說的,「如同小狗追著牠自己的尾巴跑,大部分的機構投資者已經陷入了短期、相對表現的死胡同。基金經理人被每小時的績效所擾,且每天績效被拿來與其他公司基金經理人比較。 頻繁的比較排名只會加強投資的短視。」

小結:

總結來說,個人認為對一般投資人(尤其是投資美股)而言,想要長期獲得出色績效,這四個優勢重要度和容易度是 4>3>2>>1。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