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

《反脆弱》 – 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強大

從試錯中吸取經驗和教訓,才能從波動性中獲益。創業家對這個道理最熟習不過,比如騰訊馬化騰說的「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就是在不斷試錯中將產品打磨出來。
反脆弱
反脆弱

塔雷伯是我滿喜歡的一位思想家,他寫的書中最有名的是《黑天鵝效應》,不過Howard Marks曾說過他覺得塔雷伯的前一本《隨機騙局》寫得更好,我個人則是認為《隨機騙局》和這篇要寫的《反脆弱》其實內容都不下於最出名的《黑天鵝效應》。以下就來講講我的閱讀心得。

 

反脆弱(Anti-fragile)

脆弱的相反是強韌。比如玻璃杯是脆弱的,從桌上掉下就破碎了,鋼杯則是強韌的,摔了也不會壞。脆弱不喜歡波動性,強韌則不在意外在環境,而具有反脆弱性質的事物,則是能在混亂和波動中進化,越挫越勇。細菌就具有反脆弱性,抗生素雖能殺死細菌,但少數沒死的細菌會產生抗藥性。

一個系統內部的某些部份可能必須是脆弱的,這樣才能使整個系統具有反脆弱性。或者有機體本身是脆弱的,但他遺傳給新生命的基因編碼卻具有反脆弱性。這讓我想到《自私的基因》裡所說的。基因是自然選擇的基本單位,它通過進化穩定策略實現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基因藉著自己的精確複製能力,生存了一代又一代,而我們每個個體,只不過是基因暫時寄居的生存機器。個體的犧牲是為了成就物種集體的利益,從整個物種的角度來看正是因為個體的脆弱才能成就集體的反脆弱。

 

消除隨機性不等於消除風險

認為消除隨機性就可以消除風險是一般人常有的錯覺。技術工人,比如木匠、水管工、牙醫等,他們的收入有一定的波動性,但他們的職業對於黑天鵝事件,也就是能夠完全切斷其收入來源的事件,有著強韌的抵禦能力。

相比之下公司雇員一般不承受波動性,所以如果接到人事部的電話告知他們被解雇了,他們只會大感意外。

此外,對自雇人士來說,一個小的非致命錯誤可以傳遞出寶貴的信息,引導其採用更合適的方法,但對於公司雇員來,所有的錯誤都是錯的錯誤,沒有什麼犯錯的空間。

公務員也是很多人覺得穩定無風險但其實非常脆弱的工作。台灣的軍公教人員工作了幾十年,年屆退休想說可以領不錯的退休金享福了,結果退休金被政府大砍。其實不只是台灣,全世界很多國家都有同樣問題,在少子化和老年化的浪潮下退休年限延長、退休金減少是難以避免的事。

Facebook 的 Mark Zuckerberg 說過,「最大的風險就是永不冒險。世界變化如此快速,唯一註定會讓我們失敗的,就是不冒任何風險。」

 

從錯誤中學習

書中有個對所有人來說都很重要的觀點,就是要從錯誤中學習,從試錯中吸取經驗和教訓,才能從波動性中獲益。創業家對這個道理最熟習不過,比如騰訊馬化騰說的「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就是在不斷試錯中將產品打磨出來。

教育上,給小孩子的生活多點試錯的機會,這樣這種試錯可以讓小孩子學習到更多豐富的知識,而不是讓他們成為計算機一樣的只是記憶前人知識的工具。

對具有反脆弱的事物來說,錯誤帶來的收益應大於損傷。此處談論的錯誤是局部且非毀滅性的錯誤。面對不確定性,低成本試錯;利用低成本的可能性來對抗不確定性。

好的系統,如航空業天生就會有些彼此獨立的小錯誤,一個錯誤的發生會降低未來犯錯的機率。相反,一家銀行的崩潰會提高下一家銀行崩潰的機率;要建立一個理想的社會經濟系統,我們必須消除這一類的錯誤。

 

規模與脆弱性

規模大的東西面對錯誤容易受到傷害,隨著規模進一步增大,其代價會非線性地增加。

作者提到,一些經濟學家一直在思考,為什麼企業合併似乎並未發揮整合優勢。合併後的單位規模更大了,因此實力更雄厚了,根據規模經濟的理論,它也應該更加高效才對,但數據表明企業合併後最好的情況也只是和以往持平。相比之下小公司通常更靈活、反應更靈敏,可能更具有反脆弱性。

我覺得中國的海爾就是一個轉型後具有反脆弱性的好例子。海爾前幾年進行了一場大刀闊斧改革,員工只剩三種身分:平台主、小微主與創客;幹部只有兩條路,一是創業、二是離開。高峰時期海爾員工總數十一萬人,改革後只剩六萬多名。

海爾誕生了兩百多家稱為「小微企業」的創業公司或團隊,其中逾百個小微企業年營收超過五億台幣、二十四個小微企業引入風險投資金、十二個小微企業市值超過五億台幣,還有三千八百多個小微、微店正在等待孵化。從航空母艦變成一個聯合艦隊,從由上而下的控制變為由下而上的創新,海爾變得更具有反脆弱性。

 

非線性: 凹性和凸性

這個世界是非線性的,比如全球最富有前1%的人擁有的財富遠多過最窮的50%的人,巴菲特一人的財富可以抵過數億人的財富。路上車輛多10%,到達目的地所要花的時間往往會因壅塞而增加超過10%。極端情況或者贏家通吃效應等非線性事物比你想的還常見。

脆弱性與非線性有關。如下圖所示,損失有限收益無限的叫凸性(convexity),收益有限損失無限的叫凹性(concavity)。這樣的不對稱性決定了一項事物的脆弱或反脆弱。

凸性凹性

選擇權的買方就是擁有凸性的例子。買進選擇權最多損失的就是權利金,但收益可能無限大,也就是具有反脆弱性。而選擇權的賣方則相反,最多就是收取權利金,損失可能無限大,本質上是脆弱的。

實務上在多數情況下選擇權賣方可以穩穩收取權利金,然而當黑天鵝事件發生時就可能一夕破產。2018年就有個活生生的案例。美國一名選擇權投資經理 James Cordier 因為賣天然氣的 call,沒有做對沖保護,近來天然氣忽然暴漲導致公司賬戶本金徹底虧光。他拍了短片向投資人致歉,在這個影片的中半段開始,他忍不住哽咽到聲音顫抖。這位過去意氣風發的投資經理職業生涯至此徹底完了。

這就跟火雞一樣。火雞吃慣了免費食物也習慣了飼主,以為可以無憂地生活,萬萬沒想到感恩節前被抓去殺了。

 

槓鈴策略

作者從非線性衍伸出槓鈴策略。

如果你的90%的資金以現金形式持有(假設你不會受通貨膨脹的影響),或以所謂的「保值貨幣」儲存起來,而剩下10%的資金則投資于風險很高或者說極高的證券,那麼你的損失不可能超過10%,而你的收益是沒有上限的(亦即可達數百倍,甚至以上)。

如果某個人將100%的資金都投入所謂的「中等」風險的證券,那麼他很可能由於計算錯誤而承受毀滅性的風險。因此,槓鈴策略彌補了罕見事件的風險不可計量且易受錯誤估計影響的問題,也就是說,金融槓鈴策略的最大損失是已知的。

反脆弱性是積極主動加上保守偏執的組合——消除不利因素,保護自己免受極端傷害,同時讓有利因素或正面的「黑天鵝」順其自然地發揮效用。

槓鈴策略可以指任何由截然不同的兩類方案組成,並且擯棄了模棱兩可的中間路線的策略,它往往會形成一種有利的不對稱性。

槓鈴策略和 Mohnish Pabrai 說的 “Heads I win; tails I don’t lose much” 有異曲同工之妙。塔雷伯本身就是因為押注負面黑天鵝事件(1987年股災)而獲得財富自由。

塔雷伯認為任何具有可選擇性的事物都具有長期優勢。我聯想到 Joel Greenblatt 在《你也可以成為股市天才》一書中所說的 LEAPS,也就是長期選擇權。Joel Greenblatt 說,「如果一間公司的股票被低估,那麼他的長期買權就是被嚴重低估。」透過買進長期選擇權,有機會賺大錢。

槓鈴策略一般上班族也可以應用,比如將百分之八九十的時間花在較穩定的工作上領固定薪水,剩下的時間去嘗試開展高風險高報酬的副業。Mohnish Pabrai 也是這樣做,結果副業的公司成功後辭職專心經營,也才累積出他之後用來投資的本金。

我覺得在金融市場上應用槓鈴策略是滿有意思的想法。在實際應用上,我想最難的是要忍受長時間的連續小幅虧損,等待暴賺的那一隻黑天鵝飛來。而這隻黑天鵝哪時候會飛來,或者到底會不會飛來,在這長時間的等待中是無法事先得知道。

此外,我自己比較感到好奇的是,假使遇到一次大賺能使整個投資組合獲利 20% 或 30%,扣掉平時押注的成本,或許跟使用其他策略的投資組合獲利也差不多? 如果有人有長期試過槓鈴策略,歡迎留言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

 

新事物狂熱症

塔雷伯說,現在的人類都患上了“新事物狂熱症”,唯新不愛。治療新事物狂熱症,你需要對過去保留一些尊重,對老人的智慧保留一絲渴求。換句話說,要重視能世代流傳、能倖存下來的東西。

能經過時間的考驗流傳下來的東西,更可能繼續流傳下去。比如桌子椅子已存在數千年,只要人類沒滅亡,桌子椅子也會一直存在。相反地,以前的錄放影機、Game Boy、BB call 都已消失。第一代 iPhone 於 2007 年發布,至今僅約十二年,而我們可以很容易想見,再過個 30 年、50 年,iPhone 也會和 BB call 一樣變成無人使用的古董。

塔雷伯將這個道理應用在選書上。他認為最好的過濾性啟發法,就是看書籍和論文的流傳年數。只出版一年的書通常是不值得一讀的(它具有流芳百世的品質的機率非常低)。能流傳十年的書將再流傳十年,能流傳數百數千年的書將能再流傳更多時間(比如論語、老子、莊子、紅樓夢等)。所以他鼓勵大家多讀經典,因為新書更可能是不重要的雜訊。

我其實滿認同塔雷伯選書的原則。我也很少看剛出版的書,這樣做其實好處多多。如果真的是很值得看的經典好書,網路上一定會有很多人推薦,也會有很多人寫讀書心得,即使過好幾年都還看得到有人推薦該書。前人種樹,後人(也就是我)就能乘涼。藉由看別人的讀書心得我可以快速了解一本書的核心內容,只有在真的覺得很感興趣的時候才去看整本書,更符合時間和經濟效益。

 

否定法、少即是多、反過來想

塔雷伯說,人們實際上往往是透過負向方法尋求成功的,這也是進化過程的選擇。下棋高手通過不輸棋而取勝,人們通過避免破產而致富(尤其是當別人破產時)。這與 Howard Marks 所說的一樣,投資首先要注重風險,透過不虧損而賺錢。

我們知道錯誤的事情遠多於知道正確的事情。鑒於我們今天所知道之事可能被證實是錯誤的,但我們今天認識到是錯誤的知識則不可能(或至少機率很小)變得正確,因此我們通過減法獲得的知識遠遠比通過家法獲得的知識多。減法知識也是一種槓鈴模式。了解什麼是錯的會給你帶來強韌性,不了解則帶來脆弱性。

“少即是多”已被證明是相當容易發現和應用的。也許大部分問題都不可能有一個容易識別的原因,但往往會有一個簡單的解決方案是可以立即識別的。

“少即是多”也可以作為決策的一種輔助手段。如果你做某事的理由超過一個,那就不要做。這並不意味一個原因比兩個原因更好,只是說,通過努力想出一個以上的原因,你實際上正在試圖說服自己做一些事情。顯而易見的決定不需要一個以上的原因。

在投資時也是一樣的道理。巴菲特說過,你不需要體重計也可以輕易看出一個三百磅重的人是個胖子。值得買進的好公司,也只需要簡單的買進理由。很多分析師寫了篇幅極長、搭配各種精美的圖表和數字的報告,事實上根本只是裝飾地很漂亮的 garbage。

Garbage in, garbage out。從這些報告中很難得到真正有用的東西。波克夏以前在收購公司時,查理芒格曾說過他寧願多花一百萬美元也不要看分析師寫的報告。

查理芒格說:「反過來想,永遠反過來想。」

 

Skin in the game

塔雷伯這本書後段其實就是在講他的下一本書《不對稱陷阱》(Skin in the game)的內容。塔雷伯認為,政客、政府官僚、銀行家、分析師、企業高管、學究等脆弱推手從來不必為所採取的行動造成的後果付出代價。風險承擔的不對稱,會導致失衡,將可能引發系統性崩壞。更重要的是,他們不該以犧牲他人來取得反脆弱。

不對稱陷阱》我只看過別人的讀書心得,還沒看過原書。不過看完別人的讀書心得後,我打算還是遵循塔雷伯所說的選書原則,過段時間再來看它是不是真的值得一讀。

發佈留言